深圳国之瑰宝中医馆:(医案)中医药治疗老人感冒发烧
曾庆明大夫经典医案之《老翁感冒发烧》
壹
自觉夜间低热1月【初诊】
【病例】
梁某某,男,73岁。自觉夜间低热1月。
【一诊】2015-12-24:入夜即低烧37.2左右,体瘦,易感冒咳嗽,头稍昏,汗少,口稍干,大便可,性格内向,无三高症。舌淡苔薄白,脉浮滑数,重按乏力,用再造散+白虎汤加减:
【处方】川芎10防风10羌活10细辛6,生黄芪30党参10制附子15桂枝10白芍10炙甘草5,炙麻黄5生石膏45知母10陈皮10:三剂,二天服完。
贰
自觉夜间低热1月【二诊】
【二诊】烧退,现咽稍痒稍咳,咽中稍有痰粘感,食可,睡可,大小便均可,舌稍淡苔薄白,脉细弱稍数。从半夏散及汤+四君子汤善后:姜半夏15桂枝10炙甘草10党参10生黄芪15炒白术10,防风10黄芩10生姜6大枣3:四剂。
叁
自觉夜间低热1月【三诊】
【三诊】2016-1-4:诸症平复,唯神疲食少而已,予暑蓣丸20剂,服30天善后,以期过一次没有感冒的春节。
【病案分析】
1、患者高龄体瘦,夜间自觉低热,口稍干,往往容易被误诊为“阴虚火旺”“阴虚发热”。再加上易感冒咳嗽,那就“气阴两虚”。这样的辨证是想当然,脱离了实际。脉浮滑数,重按乏力。一般气虚阴虚的脉少见到浮滑数的。气虚多见软弱,阴虚多见细涩。夜间低热1月未愈,脉浮!伤寒论37/51/52条讲到,不论病程多久,“脉但浮者,与麻黄汤”。意思是讲,病如果来路是伤寒,不论多久,只要脉浮没变,斗争依然在体表,首先要先解决体表的问题。当然,具体到是否非要用麻黄汤原方,后面又接着讲,49/50“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但却“不可发汗”!因为“尺中脉微”,“尺中迟”正气不给力。此案脉重按乏力,说明正气不给力。所以立足点在解外,但又不宜麻黄汤原方发汗,即便小发汗的桂麻各半汤都有觉困难,但又不能坐等患者“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毕竟已经撑了1月了仍未“自和”,正确的治略是:积极的扶正解外。
2、再造散其方:出自陶节阉《伤寒六书》。是按《伤寒论》之麻黄附子细辛之意组方的。它用羌、防、细+桂枝汤(代麻黄),再芪、附,是时方中阳虚外感的代表方,也是陶氏改造经方,实现经方重组最具成功的例方。
原方治内是无阳证,外有风寒证,即原本阳虚之人又感受风寒证者,本方吸取了麻黄汤、桂枝汤、麻细附、麻附草的长处,使汗而不伤阳,助阳能解表不敛邪。如果桂枝易肉桂又含保元汤;充分考虑了外受之风寒,又考虑了内生之阳虚,还照顾到气血阴阳津血,乃汗而不过,护阳又顾阴也。
陶氏用药也十分考究,黄芪一药,有麻黄加术、越婢加术之妙,防过汗伤阳,使汗不太过。赤芍与川芎之用,和血以助温阳,乃血汗同源,血为阳气之基也。但仍嫌赤芍偏寒,故炒用之。生姜在此非只解表,煨制之后,以为升腾脾胃之气也。细辛与独活宜究,它们最善驱散深伏少阴之风寒,治少阴之伏寒。
故病《伤寒论》论对于太少两感初期阳损不大者,用细辛,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及二三日阳气虚损更著后,用甘草,如麻黄附子甘草汤,拳拳于忧虑麻黄发汗之峻猛也。如则,陶氏用桂枝汤+羌活、防风易麻黄,良以由也。
可见陶宏景已经碰到过张仲景讲的这种临床该汗而不能用麻黄汤的尴尬局面,他们开始独立应用更合理的扶正解外治疗方案——助阳解表。用桂枝汤垫底,加黄芪、人参、附子温壮阳气,以羌活、防风、川芎、细辛,取代麻黄峻汗散风寒,如此治里虚、祛表邪同时进行。更有趣的是“夏日热甚,加黄芩、石膏”,这就联想到第三种兼见情况!除了里虚、表不解,体内还有寒郁化热的热邪!这正是这个案复杂局面!所以在用再造散的基础上,断然再加白虎汤,让温者温其所寒,清者清其所热,温清并用,各行其道,相辅相成,这正是曾老师胆识与选方用药过人之处。
3、用药之后烧就没发了,脉转细弱而数,外面的斗争解决了,显露出虚弱的一面来,立即就要转扶正调理内部重建正气。否则他易感冒这个问题不解决,过几天又会犯病。故二诊用四君子加半夏散及汤,健脾益气加小辛温化痰利咽,防风以除外之余邪,黄芩以清内之余热。诸证平复之后续与薯蓣丸调理,扶正防邪。薯蓣丸《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重用薯蓣大枣做丸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芎窮、芍药、地黄、麦冬、阿胶,气血双补,柴胡、桂枝、防风向外防御,干姜、豆黄卷、麯、桔梗、杏仁、白蔹对内升降助运。
特别声明:本文取材于网络公开信息,如有错失或侵权,请即告知我们。欢迎携手进步,谢绝无理求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