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雨淘中医-让老百姓都看上好中医首页
  2. 纯医案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医案):中医如何治疗脾胃病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医案):中医如何治疗脾胃病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医案):中医如何治疗脾胃病

沈英森为广东省名中医。出身于中医世家,幼秉家学,后出科班。至今从事临床和教学工作三十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很高的理论造诣,善治中医内科疑难杂症。对肿瘤、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的治疗都有独到之处。脾胃病是临床的多发病,包括发生在食道、脾胃、肠道的功能障碍。笔者有幸跟随沈多教授门诊,现将其在脾胃病临证中的治疗经验作一介绍。
  1、动静相宜,升降并用
  脾胃共处中焦,功能各异。脾主运化水谷,胃主受纳腐熟,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纳一化,一升一降,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分布。而脾病多虚,有脾气虚,脾阳虚,脾易被湿困而失健运;胃病多实,常为寒热,饮食所伤,易化燥伤阴。沈教授认为脾胃的生理特点和功能不同,因此在脾胃病治疗不可同一而论,应动静结合,升降相宜。
  1.1 治脾宜益气温阳祛湿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人在自然环境中生存,提取物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自然环境也无时不刻影响着人体。在《内经•异法方宜论》中详细介绍了五方人氏因所居住环境气候的不同,所造成的饮食习惯和群体体质上的差别。沈教授亦十分重视自然环境对病症的发生以及转化的影响,认为岭南之地为滨海之区,土地低洼,雨露时降,冬季阴冷多雨,春夏二令炎热,空气中的水气受热蒸腾,人在其问,无以避之。脾主运化水谷及水湿,脾性喜燥恶湿,人常居于湿盛之地,脾极易为湿邪所伤。湿性重浊粘腻,为有形之邪,湿邪外侵,脾气升降流通被遏,运化失司,可见胸脘痞满,不思饮食,大便溏薄,脉多濡数。脾虚与水湿之间是互为因果的一种关系,湿邪困阻脾胃,损伤脾阳,沈教授认为结合脾脏的生理特点和南方地域特点,治脾应益脾气温脾阳,又岭南之人多为“蕴湿”体质,因此多佐以化湿之品。脾气易虚,饮食失调,劳累过度,久病耗伤皆可损伤脾气。
  沈教授善用益气法治疗脾气虚弱,临床用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加减,若兼气滞,则加陈皮一味补气行滞若兼见痰浊,则加法夏以补气化痰。对于脾气虚挟湿的证候选用参苓白术散(苡仁、砂仁、桔梗、扁豆、茯苓、人参、甘草、白术、淮山药),功能益气健脾,渗湿止泻缓解脘闷,纳呆。
  脾阳不足,健运失司,则寒从中生,可见脘腹冷痛,下利清谷等征象,脾阳不足,水湿不化,则生痰成饮,易生肿胀。沈教授善用温中法治疗脾阳不足,中焦虚寒内生之证,常用方剂如理中丸(人参、干姜、白术、甘草)或附子理中汤(人参、白术、干姜、甘草、附子)治疗脾阳虚,阴寒内盛之症。又岭南多湿,因此祛湿法为沈教授常用的治疗脾病方法,脾湿宜选用苦温燥湿之法,属寒湿者宜温化,湿热者宜清利,兼风者宜祛风化湿,夹暑者宜清暑利湿。在用药方面,沈教授主张用药勿杂,用量宜轻,温脾阳防其燥,补脾气防其壅滞,宜结合通法并用,使补而不滞,中病即止。
  1.2 治胃宜清热养阴,消食化浊
  胃为“水谷之海”,胃喜润恶燥,主受纳腐熟,“胃气降则和”,其腐熟功能全赖胃阳之温煦鼓动,其通降功能又赖胃阴之濡润滋养,因此胃中阴阳必须协调平衡,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沈教授认为胃为多气多血之腑,其病多为实证,热证。临床上胃病又表现出胃阴不足,可见饥不欲食,口于唇燥,于呕呃逆,大便于燥等症。若食滞胃肠则可见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恶心呕吐,气味臭秽,大便不爽等症。若胃火炽盛,可有口苦,口渴引饮,大便秘结或恶心,呕吐酸苦黄水等症状。结合胃的生理特点,沈教授认为治胃宜清胃不忘通腑,通腑须顾护胃阴,滋阴佐以消食。养阴益胃选用益胃汤,此方出自《温病条辨》,药用沙参、麦冬、生地、玉竹4味,共奏养阴益胃之功。若胃中火热炽盛,则选用玉女煎,以清胃热,养胃阴,佐以枳壳、生谷芽等健胃消食之品,以防止养阴碍胃。若食滞胃脘,常用保和丸或枳术导滞丸以消食和胃。
沈教授十分重视作为后天之本的胃在扶助人体正气,提高人体免疫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尤其在大病久病之后,顾胃气,养胃阴就成为影响疾病转归和预后的关键因素。尤其是肿瘤患者,沈教授认为,肿瘤的发生,虽有内外致病因素的影响,但内在因素,即机体自身正气的盛衰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不同部位的肿瘤只是身体局部病变的表现,经过放疗后大多数会出现纳呆,呕恶,饥不欲食等胃气阴两虚的症状,沈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自创“养胃和剂”,方用北沙参滋阴清热,益胃生津;黄芪补益脾胃之气,使脾胃后天之本得养,气血生化有源;辅以麦冬,石斛养胃阴,清虚热,配合北沙参增强养阴清热之力;胃喜柔喜凉润,故用生牡蛎柔润养肝,软坚散结;又以砂仁,茯苓,厚朴理气健脾,和胃宽中,使滋而不腻,补而不滞;鸡内金消食导滞,促进胃纳。此方经过大量临床实践以及实验研究,证明在调节患者整体免疫功能从而抑制肿瘤生长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疗效。在临床治疗上,根据不同部位肿瘤出现的兼证的不同佐以相应药物,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肿瘤的发展,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命。

  2、脾胃病防传变不忘柔肝
  《临证医案指南》有云:“胃痛,邪于胃病也。为肝气相乘尤为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金匮要略》则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沈教授认为现代社会,工作生活压力过大,肝失条达舒畅,肝郁气滞之病证临床较为常见,而脾胃与肝关系密切,肝病易传脾胃,因此在治疗脾胃病时应充分注意,不忘舒肝柔肝。如已见肝之病,无论有无出现脾胃病症状,治疗时均应辅以健脾胃,助运化之品。若见脾胃功能失调,则应适当佐以护肝之品,以未雨绸缪。如为肝郁,则选用柴胡、郁金、香附等品舒畅肝气,肝旺者,选用龙胆草、黄芩、钩藤、生牡蛎等品清肝平肝,适当配合当归,白芍等柔肝。也可用山萸肉、五味子酸甘化阴、以养阴柔肝,还可考虑滋水涵木法滋养肝阴,选用生地、枸杞、沙参等,每获良效。

  3、脾胃病应整体治疗,重视调养护理
  脾胃病的致病因素,常见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逸过度等。用药物治疗虽然可以缓解症状,但是如果病人本身不注意调畅情志,调摄饮食起居,脾胃病的致病因素仍在,这也是脾胃病反复难治的原因之一。沈教授认为日常护养是脾胃病治疗非常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岭南之地,自古就有中药材煲汤煲粥的习惯,如果食用得当,可以健运健脾胃。《素问•藏气法时论》日:“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脾胃病经治疗之后,要均衡营养饮食,勿食刺激之物,避免再损脾胃之气。调畅情志,心情舒畅以散肝脾郁结之气。同时慎起居,调寒热,避免外邪侵袭,从预防入手,全面调理身体,防止脾胃病复发。

  4、病案举例
  例l:男,32岁,2006-01就诊。症见:胃脘隐痛反复发作,疼痛多于饥饿时见,进食后缓解,喜进温热食物,伴吞酸,嗳气,神疲乏力,形寒肢冷,曾于外院行胃镜检查,结果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舌淡边有齿痕,脉沉细。辨证:脾胃阳虚。治法:益气温中。处方:黄芪15g,白芍15g,白术10g,党参10g,干姜10g,炙甘草5g,黄连5g,大枣10g,吴茱萸10g。10剂后症状缓解,但仍纳差,加鸡内金15g以消食和胃。继续服用10剂后,症状消失。
  例2:女,53岁,2005—12就诊。症见,胃脘部痞满不适反复发作四年,近一个月加重,自诉上腹胃脘饱胀感,时时隐痛,伴有嗳气,泛酸,纳差,周身乏力,大便不畅,舌淡,脉细。辨证:脾虚气滞。治法:理气健脾。处方:黄芪15g,党参15g,白术10g,半夏10g,陈皮10g,枳壳30g,大腹皮10g,砂仁10g,木香5g,乌贼骨10g。7剂后,诸症俱缓,加减治疗3个月后,诸症消失。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医案):中医如何治疗脾胃病

特别声明:本文取材于网络公开信息,如有错失或侵权,请即告知我们。欢迎携手进步,谢绝无理求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15380042975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724648565@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