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雨淘中医-让老百姓都看上好中医首页
  2. 纯医案

胡希恕经方医学:(医案)中医药治疗胃肠疾病证治(下)

胡老中医药论胃肠疾病证治(下)

建设经方医学理论体系与修学体系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这里所说的胃肠疾病,主要是指病灶在胃肠的证候,有些旁及胰腺、胆道、胆囊及腹膜的症状表现。

肠系疾病的证治

这里讨论的主要是腹痛、下利和便秘(或大便不通)三者的指征范围。

对于腹痛,西医有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的区别,但不见得都属消化系统疾病。而且,按腹痛的部位亦有上腹、下腹的不同(中医还有少腹之说)。上腹的疼痛多属胃病,上已论及,不再赘述。少腹疼痛虽多不属肠系疾病,但因与中医的辨证施治有密切的关系,也于此一并讨论之。对于下利和便秘,西医虽有胃源性、肠源性及其他因素的区分,而中医却均以“里证”赅之,两者在认识上虽殊途而差异倒不大。

鉴于胃肠疾病的复杂性,我们要用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予以归类分析,就更应注意阴阳、寒热、虚实的辨证纲领,进而选择适应整体机制的具体方剂给予治疗。

腹痛的讨论,在胃病中已有所论及,此处要说明的有以下几点:阳性病中,表里并病者,若由于表热内陷,腹满痛,可与桂枝加芍药汤;大便不通者,可与桂枝加大黄汤。血虚于外,寒邪在里的虚寒腹痛,可与小建中汤。贫血性腹痛,可与当归建中汤。但应注意贫血性、瘀血性的腹痛(属虚寒),不宜攻下。有水毒为患者,与当归芍药散;若为腹膜炎,心下痞塞、胀满,不恶心,而有腹痛者,则多用当归芍药散合四逆散治之。腹痛而呕者属柴胡证,可以小柴胡汤主之。若兼有外感症状,适证可选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急腹症中,以急性阑尾炎和胆囊炎最为常见,予以大柴胡汤合大黄牡丹皮汤可得捷效。慢性阑尾炎,用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的机会很多,有脓肿加薏苡仁,排脓效果更好。

不属于消化系统的腹痛,多与血分有关。如少腹急结,其人如狂(热结膀胱)的桃核承气汤证;瘀血性腹痛,痛在脐下的下瘀血汤证;瘀血结热,少腹满痛的土瓜根散证;血滞气阻或恶露不尽之腹满痛的枳实芍药散证;下血不止(虚)腹中痛的芎归胶艾汤证,亦提示于此。

腹痛,更不乏阴性病。如呕逆、腹中寒痛的附子粳米汤证;寒疝、绕脐痛(痛剧甚的小肠下漏,睾丸肿痛)等一派虚寒,大乌头煎固然可用,但一般多用当归芍药散合四逆散加附子、吴茱萸取效。若寒疝,同时兼有身疼者,也有用乌头汤和乌头桂枝汤的机会。若腹中大寒痛,痉挛得厉害,因证而施,可与大建中汤。诸般卒病,腹满痛,痛如锥刺,甚至口噤假死,病势凶险者,若只寒实于内,无热证者,与三物备急丸吐下之。

有关下利的讨论:下利有菌者,即今谓之痢疾,无菌者为肠炎,均为本部分讨论的范围。

下利而有表证,表里并病,视其阴阳属性,应遵先表后里,或先里后表之法;表里合病,依法当合治之,此为正治。例如阳性病中,下利而有表证者,有汗者与桂枝汤加葛根;无汗者与葛根汤。下利不止、脉促、喘而汗出者,此里热壅盛,表亦未解,当与葛根黄芩黄连汤清内外之热,喘利自止。如下利兼有表证,小便不利而渴欲饮水者,宜与五苓散,利小便止利,两解其表里。若为中虚少热,下利不止、心下痞硬之协热利,与桂枝人参汤。下利而现少阴证者,此表阴证而兼下利,但未至下利清谷的少阴太阴并病的程度,可用白通汤。

下利,阳性病居多,且多有发热、腹痛。若不见表证,亦不见柴胡证者,多属黄芩汤证。若同时伴有呕逆(干呕,下利,发热),偏于实者(有腹痛),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偏于虚者(无腹痛而有心下痞硬),用六物黄芩汤。此证若烦热较甚,进而心悸而烦者,更当用黄连汤治之。若此证属上热(热亢于上,胸中烦热)下寒(下利,心下痞硬),食入即吐者,当以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若下利而显柴胡证,即当用柴胡剂治之:有腹痛者,即以小柴胡汤加芍药治之,口干舌燥者更加石膏;无菌之肠炎,下利腹痛而胸胁满者,可用四逆散;如呕而下利,发热不止,脉数,无论便不便脓血(有似表证而服葛根汤,病无所去),则可用大柴胡汤或合调胃承气汤更下之,有黏血便者,可合桂枝茯苓丸。

夏季常见流行的细菌性痢疾,多以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腹痛、便脓血为主症者,主以白头翁汤加大黄治之,腹痛要加芍药;若脉滑而实,此痢未欲止也,或有呕,光用白头翁汤还不行,多合大柴胡汤治之。

另外,有一种痢疾俗谓“红水痢”,也属细菌性痢疾的一种,类似于霍乱,着实厉害,转眼之间人即虚脱,治之之法可采用白头翁汤加阿胶、甘草,也有用大柴胡汤加桂枝茯苓丸复合大黄牡丹皮汤的机会。要之,此种病不能总泻,必须兼祛热才行。

还有一种所谓“噤口痢”者,病人不想吃,也吃不下东西,亦属难治,故有痢怕噤口之说,治之之法有用小柴胡汤的机会,或加石膏。要在不可下,此证多呕,呕多者不可下,有可下之证也不可下。(编者按:大柴胡汤证且呕而下利乃里有结实,故心下急,甚至心下痞硬;此证乃胃虚不能食,且多呕,故不可下也。两者脉亦迥异,临证当慎辨)

肠炎之为病,比较单纯,主症为肠鸣,下利不止,或大便溏,呕,心下痞或心下痞硬者,均主以三泻心汤,于此述之虽简,但实为吾人常用之良方,不可忽之,当于仲景书中求其异同。编者按:三泻心汤证,胃病、肠系病均有之,故又重述于本部分)

关于下利,最后要提及的是虚寒阴证。凡下利胀满,汗出,或呕吐,因亡津液而致四肢厥冷者,均主以四逆汤。少阴太阴并病,至下利清谷,虚寒在里而致厥逆,主以通脉四逆类。里有水饮,下利而心悸、头眩者,主以真武汤。下利腹痛,便脓血,脉微迟而毫无热象者,可用桃花汤。久泻不收、无脓血者,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久泻,虚寒在里,慢性休息痢者,乌梅丸可用。

总之,对于下利,要慎辨阴阳,谨于补泻,倒施妄为,为害非浅。

另一大类即关于不大便、胃家实证。胃家实者,以三承气汤为主,多属急性病的大便不利,以热为主。发热,但无表证,腹痛拒按者,均可适证选用之,经文述之最详,不拟再赘。值得提及的是中毒性痢疾,来时高热不退,干热,而不拉稀,时昏迷,脉实数,面灰白,此急下之证,亟用大承气汤,勿得犹豫耳。

另外有可下之证,不适用三承气汤时,以柴胡加芒硝汤证和大柴胡汤证居多,不可不知。老年人虚秘,麻子仁丸为适证良方。

案例01肠系膜淋巴结核之附子粳米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方证案

蔡锡苓 男 48岁

1964年11月23日初诊: 1962年12月诊断为胸膜炎、肠系膜淋巴结核。经治疗后长期发作腹疼,不规则发热,血沉快,时自汗盗汗,肠鸣矢气。今腹疼复发,已14日未已,在保定市曾服中药10余剂不效,而来京治疗。午后高烧40℃,自汗盗汗甚,腹疼剧甚,胃脘亦疼,时欲呕,苔白腻,脉沉弦紧。

此里饮郁久化热之太阳太阴合病证,先以温中化饮急治其里,予附子粳米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川附子三钱,粳米五钱,炙甘草二钱,大枣三枚,半夏四钱,生姜三钱,茯苓三钱。

二诊:11月26日: 腹疼减,胃脘疼、高烧如故,仍汗多,且恶风明显,脉数而虚。仍属太阳太阴合病,此里寒减,而表虚不固明显,故治以温中固表之法,予黄芪建中汤:

生黄芪三钱 桂枝三钱 白芍六钱 生姜三钱 大枣三枚 炙甘草二钱 饴糖一两

三诊:11月28日:三剂后热渐退,汗出已减,继服三剂。

四诊:12月2日:热平身凉和,但晚上仍腹痛肠鸣。再与11月23日方。12月5日告之,腹痛已。

按:时方、温病以病因论治不能退烧!经方治发热,不针对病因,而是根据症状反应。本案又是典型的急则治其里的案例。黄芪桂枝重在解表固表。

胡:中医辨证施治的实质,是顺应机(人)体机制(病理生理)的原因疗法。因势利导,协助正气祛邪。按语

本例发热证治,分析起来,颇具“四渡赤水”极尽迂回之妙,首予舍表救里,继予表里兼顾,再予专事温里,症情虽繁,而终得以四诊十二剂完竣其功。

单凭“不规则发热”很难辨清表里虚实,即六经所属,必须旁及兼症。脘腹持续剧烈疼痛,时欲呕吐,苔白腻为水湿(饮)积聚,脉沉为在里或不足,弦为郁滞或水象,紧为寒束,结合舌脉象,初辨作寒饮结聚于里;自汗盗汗非为热迫,即属表虚不固,结合本例辨作表虚固摄不足。六经辨证为太阳太阴合病。

对于表里合病论治,首辨阴阳。对于太阳太阴合病,一般是双解表里,但里证急迫时当先以救里,如《伤寒论》第91条、92条即揭示此理。寒饮腹痛并伴有上迫呕逆,方选附子粳米汤温化降逆以救里为先,小半夏加茯苓汤本治支饮呕吐,合其以助化饮降逆。

三剂腹痛减,而胃脘痛、高烧如故,汗出恶风亦较前无显异,“脉数而虚”提示有热、有虚。此时里寒得减,表虚甚显,又当表里兼顾,改予黄芪建中汤。黄芪建中汤本治“虚劳里急,诸不足”,补虚劳,缓急迫,仍是桂枝汤的底子,健胃生津液,调阴阳,和营卫,合黄芪固表,厥有殊功。正如胡老引《素问·评热病论》所说那样以“邪却而精胜”热得去也。三剂而热渐退,汗出减而未已,继服三剂,以充其用。

待热平身凉和,余晚上腹痛肠鸣,“表解而里未和”,复予附子粳米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再续前功。

可见经方辨证施治的实质,是顺应机(人)体机制(病理生理)的原因疗法。因势利导,协助正气祛邪。面对纷繁复杂的临床症情,辨证施治,进退有法,反复之中着有定见!

案例02急性肠炎之葛根芩连汤方证案

(《百年百名》“下利论治”案

彭某,女,30岁,病案号:31221

初诊日期:1965年8月26日:前天中午吃葡萄,晚上又受凉,今早感无力、腿酸、口渴,喝了四杯热茶即觉身热恶寒,下午心烦、汗出、腹痛、腹泻3次,而来门诊,舌苔白腻,脉滑数寸浮。与葛根芩连汤:葛根24g黄芩9g黄连6g炙甘草6g.结果:上药服一剂后,腹痛腹泻减,三剂后证已。按语:

患者伤食,复感寒,而发病,“身热恶寒”为表证仍在,观“口渴、心烦、汗出”里热证显,“腹痛腹泻”为机体伤食后自我保护反应,胃肠欲借泻下之机以祛除食毒,结合上症,辨属里热实证。《伤寒论》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六经辨证为太阳阳明合病,辨方证为葛根芩连汤证。

同是两阳合病下利,《伤寒论》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与本案葛根芩连汤证相比,彼则表证明显,如上例病情病程相似,但其表证明显,故先用葛根加半夏、石膏汤,表解后再用白头翁合黄芩汤清解、清利阳明里热。本案邪热内陷,表虽未全解,但里热实证已非常明显,而用葛根芩连汤解肌、清里。两例同属急性下利,但证不同,势有异,故治各殊途。

案例03慢性胃肠炎之半夏泻心汤方证案

(《百年百名》“下利论治”案

张某,男,29岁,病案号:168767

初诊日期1965年10月12日:腹泻、胃脘胀四个月。原有右胁痛已四五年,经检查谓慢性肝炎,因症状不重,故未予重视。近四个月来右胁背痛明显,且见胃脘疼痛、腹胀、头晕、恶心、大便溏稀日四五行,经查肝功正常,服中药治疗腹泻、胃脘疼等不见好转,并见吐酸、烧心、午后身热、口干、心跳,厌油腻,舌苔白,脉沉细。与半夏泻心汤:

半夏12g党参9g黄芩9g黄柏9g干姜9g大枣4枚炙甘草6g

结果:上药服六剂,腹泻、腹痛、吐酸、身热已,烧心、口干、恶心、心跳、头晕、右胁痛减,納增,上方加吴茱萸6g,茯苓9g继服,经服月余诸症已,右胁痛亦轻微。

按语:

患者素右胁痛,近四个月来并发腹泻、胃脘胀,虽经治,但效果不显。分析刻症可知:久病,胃气失和而不振,胃虚生饮,饮邪上逆则恶心吐酸、心悸、头晕;饮邪郁久化热,则口干、烧心、午后身热;慢性肝炎患者常右胁痛且多厌食油腻。结合舌脉象可知,里虚寒为本,气满、饮热为标,寒热错杂,虚实夹杂。饮气冲逆于上,痞结于中,渗泄于下,构成本例基本病势。治须健中化饮、清上热、温下寒,方选半夏泻心汤。因当时院内无黄连,故以黄柏代之。

首诊与原方,症去大半,二诊时加吴茱萸6g 茯苓9g,意在加强温中化饮降逆,有合吴茱萸汤意。胡老曾指出饮邪内蓄逆上所致心悸、恶心或头晕属茯苓适应症。

结合大论条文精神,胡老指出,临证遇上热下寒而见呕而肠鸣、心下痞硬者可用半夏泻心汤;若中气更虚,可用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增量急安中的甘草,并可治狐惑病属上热下寒者;若其中寒饮较重,呕逆下利较甚者,可用生姜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用量,而加大生姜用量。此三方辨用之大概。

临床中,寒热错杂病证比较多,但习用方中多单纯属寒(凉)或(温)热,治有偏颇,难以中病,而寒热并用类方拓宽了辨治思路,常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04肠功能紊乱之理中加陈皮扁豆汤方证案

(《百年百名》“下利论治”案

李李某,男,58岁,病案号:155413

初初诊日期1965年4月6日:受凉后腹泻已三月不愈,每日大便3-4行,大便有完谷不化,胃腹胀满,食后益甚,时有嗳气头晕,舌苔白润,脉细缓。证属里虚寒饮,升降失和,治以温中益气,和胃化饮。与理中汤加陈皮、扁豆:党参9g炮姜6g炙甘草6g苍术9g陈皮15g炒扁豆9g

结结果:上药服六剂,腹泻基本已止,腹胀亦明显减轻,继续服六剂而证已。

按语:

患者受凉后久泻不愈,日行数次,胃脘胀满,里寒可知;“寒则生满病”,脘痞食后益甚,且完谷不化,脾胃气弱,运化不及,里虚可见;嗳气、头晕,饮气阻逆冲上可识。上逆、中痞、下泄表现,似与前例不异,但属单纯的里虚寒饮上逆证,辨六经属典型的太阴病。《伤寒论》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方选理中汤,据症化裁,加陈皮、炒扁豆理气化饮,扁豆性温平,首载于《名医别录》,李时珍谓其“专治中宫之病”,健脾胃,化湿浊阴邪。

或亦有考虑吴茱萸汤证者,但吴茱萸汤为证,温中降逆为主,治以寒饮上逆、晕、悸、呕恶、烦躁诸症,而理中汤健中补虚以参,运中化饮以术,暖中祛寒以干姜,治以中焦虚寒为主。《伤寒论》159条“理中者,理中焦”,中焦得以温运,自然痞利可解,饮能化,逆复平。

案例05过敏性结肠炎之乌梅丸方证案

(《百年百名》“下利论治”案十三

索某,男,57岁,某军参谋长

初初诊日期1965年7月16日:腹泻、腹痛3年,三年前患肺炎,经住院治疗,肺炎愈,但遗长期腹痛、腹泻,西医诊断为过敏性结肠炎,用各种药皆无效。曾找数名中医治疗,但经年无效,其方多为香砂六君子、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加减。近症:腹痛、腹泻,日2-3行,每吃油腻则加重,常胃脘痛、痞满、肠鸣,头痛,口苦、咽干思饮,四肢逆冷,舌苔白腻,脉沉弦细,左寸浮,体质肥胖。与乌梅丸:乌梅15g细辛6g干姜6g黄连6g黄柏6g当归6g制附片9g川椒9g桂枝9g党参9g

结结果:上药服六剂,口苦减,四肢觉温,大便日1-2行,上方继服14剂,胃脘痛已,大便日一行。

按语:

本例患者,腹泻、腹痛3年,服西药不效,寻治于中医,治用香砂六君子、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加减均不效。概病情复杂,而用方单一故也。

诸症合参,显然属于寒热错杂之证,腹痛、胃脘痞满、肠鸣、泄泻、四肢厥冷为里虚寒(饮)偏下,头痛、口苦、咽干思饮,为郁热逆上。缘其郁热所生,乃由寒饮久郁而致,外不得透发,内无从疏解,遂炎上走于诸窍,因此辨证为厥阴病。厥逆、烦躁或腹痛、呕恶,时缓时作,或虚寒久利,辨方证为乌梅丸证。

乌梅丸,《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记载其主治蛔厥,但“亦主久利”。本方证常见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以及慢性肠炎等,适证应用,疗效颇佳。方中连、柏清上热,辛、附、椒、姜温下寒,参、归补虚,桂枝降冲气,乌梅酸敛,助补虚、止泻兼与制燥。酸、苦、甘、辛并用,其上热、下寒、中虚之大势与半夏泻心汤一类方证相似,但其下寒更甚,病情、病势更为重、为久。

案例06肠功能紊乱之四逆散合真武汤方证案

(《百年百名》“下利论治”案十四

罗某,男,32岁,病案号:99211

初诊日期1963年10月16日:一年多来腹泻,多数医生诊断为“神经官能症”。在本院已服中药三个多月,多为黄芪建中汤、甘草泻心汤、参苓白术散等加减,皆未见明显疗效。近症:腹痛、腹泻,每早晨起床即腹泻,每天腹泻4-5次,伴肠鸣、腰膝酸软,身畏寒,无力,阳痿,时失眠、头晕,咽干而疼,而口不渴,小便清长,舌苔白腻,脉沉细。四逆散加苓术附生姜:柴胡12g枳实12g白芍12g炙甘草6g川附子9g茯苓9g苍术9g生姜9g

结果:上方服八剂,腹痛止,大便日一行,头晕好转,可以看报,眠好、精神好,唯饮食欠佳,胃脘胀闷,仍腰酸,上方加陈皮15g,服六剂,症已。

按语:

本例辨证较为复杂,必须仔细审证方能明晰。该患者除咽中干痛一症外,一派寒象,据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辨六经属太阴。

太阴病的方证有很多,本例表里寒盛,饮邪肆虐,水气为患,辨作真武汤证。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初起少阴,里虚寒甚,很快转属太阴,82条还指出“头眩”一症。

“咽中干痛”,据少阳病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可辨属少阳,在本例乃水饮久而生郁热,壅逆于上。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冠首是少阴病,实质是原本是少阴病,而传入半表半里转属少阳。

综上所述,本例乃少阳太阴合病,四逆散合真武汤证,二诊辅以陈皮化饮除胀,亦寓橘枳姜汤之意。前服诸方不效者,以小建中主虚劳腹中挛痛,半夏泻心以心下痞满为主,而同时上热明显,与本例郁热不同,参苓白术散渗湿行气,与芳香化湿之藿香正气均温化不足,更无清上热。

胡希恕经方医学:(医案)中医药治疗胃肠疾病证治(下)
胡希恕经方医学:(医案)中医药治疗胃肠疾病证治(下)
胡希恕经方医学:(医案)中医药治疗胃肠疾病证治(下)

特别声明:本文取材于网络公开信息,如有错失或侵权,请即告知我们。欢迎携手进步,谢绝无理求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15380042975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724648565@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