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雨淘中医-让老百姓都看上好中医首页
  2. 好中医

第二届国医大师徐经世:精诚大医 杂病圣手

熟读王叔和(古代医学家),不如临证多

第二届国医大师徐经世:精诚大医 杂病圣手

徐经世,字筱甫,1933年生,安徽巢湖人,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中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导师,第二、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首届“安徽省国医名师”和安徽省科技进步奖获得者,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

他出生中医世家,行医济世60年,善攻疑难杂症,功底深厚,圆活变通,对一些内科杂症提出新的诊治方法。

他立德修身,见人疾如己疾,见人忧如己忧。

他心系中医传承,启发后辈,身体力行;关注中医发展,矢志不渝,痴心不改。

“为医立德,治事修身,这是我毕生的追求。”一方书案,一杯清茶,记者眼前的国医大师徐经世是一位精瘦的老者,淡淡的眉毛下,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慈善而不失坚定。在安徽省中医院的一间诊室内,徐经世从他的行医经历到对中医的期望对记者娓娓道来。

承接薪火,经书济世

徐经世家中的书橱,至今摆放着厚厚一摞祖辈传下来的中医经典古书手抄本,好多纸页被徐经世翻得有些破碎,这些手抄本正是祖父徐恕甫留给他的宝贵财富。徐经世生于世医之家,祖父徐恕甫是民国时期的江淮名医,他自幼饱读经史典籍,年近弱冠由文入医,在祖父的严格要求和教诲下,历经六个寒暑学习中医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国学与中医学基础。

正是这样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的不断深化过程使他登上杏林高坛。数年的学习经历中,徐经世很注意学习方法。在他看来,学好中医一定要在“读、看、练、记”四个字上下工夫。“读”,就是埋头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站在理论的高端上;“看”,是随师应诊,学习老师的诊治经验,从实验中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练”,是在中医典籍和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历练,不断地提高医术;“记”,是在实践中多写多记,一一记录中医典籍的学习心得、师诲及临床成功经验。因此,他初出道就与祖父一样饮誉肥东、巢县。

第二届国医大师徐经世:精诚大医 杂病圣手

上世纪50年代后期,徐经世随祖父调动被推荐进入安徽中医进修学校学习。毕业留校后又经过几年中医理论的深造和临床实践的历练,使他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各家学说的领悟、临证审慎的把握、施治方药的运用初步形成自己的风格,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祖父的言传身教,使他在辨证施治过程中游刃有余,成为当时安徽省中医界中青年队伍里的佼佼者。

祖辈三代皆名医,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堪称他们成功的“秘诀”。在徐经世看来,作为中国文化几千年来传承不衰的主要载体之一,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是相融的。“整体观的理念、人天和谐的精神、济世治病的追求等,无一不是来自传统文化。”

勤思善悟,药简效彰

徐经世对疾病的处治,不是只盯着个体病灶的变化,而是着眼于整体的情况,也就是从病位分析其病因,按照五脏六腑的生理特性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辨证论治。在他的眼中,中医的核心在于“悟”,而“悟”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把学到的知识积累起来,在“悟”中不断升华。

对于治疗疑难病,他提出“杂病论治,注重于脾”。至于如何调好脾胃,他认为要明晰脾胃生理,掌握证治规律,总结出“益脾重理气,养胃用甘平”的原则,主张“补而不滞,温而不燥,滋而不腻”,处方用药须注意“三忌”:一忌峻补,二忌温燥,三忌滋腻,如此才能在诊治过程中取得良效。而且在疑难病治疗过程中,只要辨证准确,拟定对证方药就需要“守方”,他认为“积渐成功在于守方”。对于疑难病症,医生不可以太心急,数日更方;但守方并非一成不变,要随时观察,依症增减。曾有一位深度黄疸患者,多方求医,都束手无策。徐经世接诊后守方持久,历经半年,终收疸退之效。

疑难杂症,多缠绵难愈,其机因复杂,治疗中往往需要超越常规,另辟蹊径。他在疑难杂症的治疗方面,有自己鲜明的辨证思维和独特的见解,取方用药、圆活变通是他在方药把握上的精妙之处。他看病贵在辨证,巧于立法和取方用药,常有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在他手中药到病除。曾有一位29岁的患者患上了恶性组织增生症,在多家大医院诊治后,选用多种药物,病情日趋加重,小便失禁,抢救无效,医院动员其出院,安排后事。家属怀着一线希望找到徐经世,徐经世诊治之后,嘱咐家属购买2粒安宫牛黄丸,连夜分2次给患者服下,第二天早晨患者便神志清醒,可以自主小便。对此,徐经世解释道,“我用勺器撬开口腔后发现患者舌红少津,脉象细数有力,属热厥证。安宫牛黄丸可以芳香开窍,最为合适。”

徐经世治病,看上去很轻松。病人来了,他左看看,右瞧瞧,不多的问话总是让病人回忆起发病前的一些细节。“运笔不灵看燕舞,行文无序赏花开。”这句古话本意是指读书、写字用脑时间长,观燕赏花可以缓解疲劳,焕发灵感。徐经世却活用它作为治病的追求。徐经世说,诊病施治时,既要像花序那样井井有条,具有规律,又要像燕子飞舞那样敏捷施展,不无自在。他辨证用药有时“重拳出击”,有时“点到为止”;有时“润物无声”,有时“双管齐下”。尤其是药对之宜,生制之异,唯求协同以增其效,制约以矫偏颇,并且善于使用新方法,触类旁通。

第二届国医大师徐经世:精诚大医 杂病圣手

有一两岁儿童因在幼儿园不慎受惊,连日出现夜间惊哭不已,闹得家中及邻居不安,患儿家长找到徐经世。因小儿服用中药比较困难,如用镇静剂又担心有副作用。认真思考后徐经世想到了外治法,嘱咐家长取两层药用纱布袋将10克琥珀装入封口,待临睡前敷于脐穴,外用胶布稍加固定。第二天家长即来告知孩子不再惊哭,安睡一夜。后将此方法用于小儿多动症和失眠等病症,疗效也很显著。徐经世选方用药,不仅能圆活变通,而且剂量适度,善用小方。曾诊治一位食管癌患者,仅处以灵芝、威灵仙,二药等量,嘱煎汤代茶,频频呷服,后竟噎启膈通,患者病痛减轻,转危为安。他还通过临床经验总结研制出“消化复宁汤”“止咳宁”“复方凤尾草冲剂”,为胆胃病、顽固性咳嗽、尿路感染等病症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组方,解决了许多此类患者的痛苦。

在急症治疗方面,徐经世认为,中医需要摆好自己的位置,寻找突破口,对一些急性病可用中药汤剂或丸剂得到快捷的效果。在他的大量案例中,载有一例年过八十的患者,因“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加重”收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既往冠心病、高血压病史多年,合并2型糖尿病。神志昏迷,持续高热多天,最高达39.5摄氏度,拟诊肺部感染,吸入性肺炎伴低氧血症,予多种抗生素联合抗感染治疗,退热效果不佳。徐经世会诊后处单味羚羊角粉两包,嘱鼻饲(患者插胃管),日2次。药用两日,高热即退,未见复作。徐经世说:“中医只要有胆有识,敢于实践,仍可在急性病领域中走出自己的路子。”他认为治疗急性病不可拘泥于一天一剂,如有必要可日夜连服,以达急则治标之目的。

名士风骨,精诚大医

“医德为本,病人至上”是徐经世为医的基本原则。幼年时,祖父治病总以患者为先,也常常减免患者的费用,这给徐经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己做医生后,祖父“见人疾如己疾,见人忧如己忧”的医德,在他身上得到了再现。在安徽省中医院的门诊中,病患盈门,但无论时间早晚,他都是四诊合参,绝无半点敷衍,门诊大楼最后一个关门的总是他的诊室。

为了让来诊患者尽可能早日解除病痛,加班加点对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而且一坐就是四个多小时,他有膀胱结石病,是不能长时间坐着不动的,病情发作的时候,他从不告知任何人,而是自己悄悄地服点药物继续坚持门诊,从没因病请过一天假。长年的久坐久劳,导致高血压、颈椎病、胆囊结石等疾病时常困扰着他。

2014年7月底,连续两天的高强度出诊致使徐经世急性胆管炎发作,住进了ICU。脱离了生命危险的他更加感觉到要为中医事业做出更多的努力,在病榻上写了很多病案,发表在《中国中医药报》上。切除胆囊后,徐经世笑称自己是维护中医发展的“无胆英雄”,他说:“我永远将个人之命运同中医之命运联同在一起。”

徐经世开方有一个原则:不开大方,贵药能不用坚决不用。他开的方子一般不会超过12味药,平均每剂药不过20多元。如他在治疗气阴两虚的病人时,常用北沙参的配伍组合代替其他名贵参。十多年前,一位患者因食道癌手术后没钱化疗,徐经世嘱其每天用10~15克灵芝煮水喝下。“普通灵芝不贵”,徐经世表示,“十几年过去了,这位患者康复如常,根本看不出有癌症病史。”

上个世纪80年代,徐经世因工作需要曾担任医院领导,被誉为“专家型党委书记”。在中医院管理层面上,他依然十分优秀。1982年,根据衡阳会议精神,针对科室中医特色不足的问题,徐经世扶持中药加工制剂室,并带领广大医护人员艰苦创业,逐步扩大医院规模,建设中医优势科室和拳头科室,使医院得到顺利发展。徐经世不把自己的才华置于品格之上,从不借机为己,而是甘当“人梯”,让他所在医院的各个科室和专业干部队伍一个个成为中流砥柱,成为专业拔尖人才和优秀人才。

第二届国医大师徐经世:精诚大医 杂病圣手

杏林传道,培养后学

徐经世十分关注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他摒弃门户之见,将自己数十年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深得学生钦佩与爱戴。在他看来,中医要发展,要取得好的疗效,首先要有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有了人才,才可使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为鼓励后生勤奋好学,他奔走联系堂兄、美籍华人徐经方,先后在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大学,设立“忠恕奖学金”“育才奖学金”,激励中医学子努力学习中医。此外,他还将家中珍藏的数部古籍捐赠给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对于如何传承,徐经世感悟颇多。他认为,中医临床依托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四诊八纲、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基本理论,因此中医学子要认真研读经典。因为经典是中医学的根基,没有经典,正如没有根的树木,何以能够枝繁叶茂。他鼓励后辈们将经典与临床实践结合,“‘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我的成绩,归功实践”。为了让实践中得来的经验能够指导后来者,他已将祖父和自己的临床经验整理出版数册。

徐经世常对学生说,学中医贵在“悟”,知识分为意念知识和记忆知识,中医属于意念性知识,所以在熟读经典和丰富的临床实践之上,需要“悟”,更需要带着问题去“悟”。就是要能够“思及人所未想”,这样才能在治疗疑难杂症时,收到满意的疗效。

为了让弟子学到自己的真本事,徐经世经常边应诊、边带教学生。比如遇到胸痛的患者,曾做心血管造影、支气管镜及胃镜检查都没有明显异常。“此病病因是什么,为何做了这么多检查仍然找不到病因,怎样运用中医思维考虑?”徐经世一股脑儿把这些问题抛给在场学生,继而从《金匮要略》中有关病因的理论出发,引导大家想出答案。

基于中医成才特点,徐经世总结出中医传承应当突破的四个关口:一是“文字”关。中医古籍文献都是以古文写成,如果没有一定的古文知识,古籍文献就不易读懂,即使读懂了,也难以读深,徐经世的古文基础就是从小练出来的,迄今还能熟练背诵《内经》等诸多经典著作的重要条文。二是“经典”关。好多学生毕业后,却连一张完整有效的中医处方都开不好,可以说和不注重经典不无关系。三是“信念”关。没有坚定的中医信念,没有顽强的自立精神,没有刻苦钻研的毅力,没有高度的责任感,都是无法成为精诚大医的。四是“坚持创新”关。毋庸置疑,创新开拓精神是中医学的客观需要,但中医这个体系中,创新首先应强调是在继承基础之上的创新,没有继承谈不上创新。尊古而不泥古,法新而不囿新,德医并举。中医是一门应用学科,源于实践,是在实践以及总结前人、继承古训的基础上逐渐完善的。创新不能空穴来风,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否则就是空中楼阁,这是当今振兴中医的关键所在。

在徐经世的带教下,很多学生的医术获得了提升,而且还鼓舞了一些西医进行西学中的尝试。他的学生张莉原来是一位西医,起初对中医理论抱有怀疑态度。2003年,她的一位亲戚年过六旬,患糖尿病多年,又患上了“天疱疮”,这是免疫性疾病,西医需要大量激素治疗。然而,因其高龄,加之有糖尿病,身体状况恐难承受大剂量激素所产生的副作用,很多医院无人敢提供治疗。徐经世治疗1个月后,病情大为改观。一年后,竟然完全康复。这给了张莉极大的震撼,让她萌发了学习中医的念头,迫不及待想弄清中医的奥秘。

如今,张莉已成为徐经世的师承学徒。“中医固然好,但你也不要完全抛弃西医,充分利用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好好思考一下,怎样做到立足中医,走中西医结合之路。”这是徐经世对这位西学中学生的叮嘱,也是对中医发展趋势的一个期望。

熟悉徐经世的病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特点:一是用药出了名的少,不用贵药,不开大方;二是出了名的“看不了”,不是因为水平不够,而是因为实事求是,提出西医、中医各有所长,宜中则中、宜西则西。除了对病患贴心考虑外,他还特别重视中医的传承和发展。他严格要求弟子,要他们既吃透中医经典,又要勤于实践、积累临床诊疗经验。

第二届国医大师徐经世:精诚大医 杂病圣手

想请87岁的国医大师徐经世看病?到安徽中医药大学一附院门诊预

约个号就行。从这里的院领导到导医台护士都知道,徐经世经年上门诊,而且当天的号不看完不下班。

来到徐经世的门诊,正有病人主诉症状——

“徐老,我天天口干。”

“我先看看你舌苔。爱不爱喝水?喜温还是喜凉?饮水之后口干可否缓解?”

一番详谈、号脉之后,徐经世轻拍了拍病人手臂:“心放宽,没啥大问题,我给你写个方子。”

“这药……”病人顿了下,还是问出来,“这药,贵不贵?”

话音未落,有复诊的病人接过话:“你肯定是第一次来,在这儿看病就没贵药!”

一语落毕,满室笑。

“医者父母心,病人来了是信任你”

徐经世看病,用药出了名的少。一般六七味药,极少超过12味,而且多是便宜药,比如足足可以吃20天的药,加在一起都很少超过300元。

“徐老开方有一个原则,不用贵药,不开大方,能外治就不内服。”弟子张国梁说,他跟随徐经世数十年,从未见徐经世开过虫草等药品,即便需要用到人参,也根据症状常用北沙参等代替其他名贵参。“

‘医者父母心,病人来了是信任你’,我对徐老的这句话记忆深刻。”安徽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医生、徐经世的另一个弟子张莉回忆道,“跟着徐老近10年了,他几乎没发过火,唯一一次发火,就是因为我赶病人。”那天,15名预约病人看完了,又有加号者。眼看着年过八旬的徐经世又将吃不上中饭,张莉心急之下对病人说:“下班了,下次再来吧。”徐经世当即发了火:“哪有赶病人的道理!”那一天,他从早晨8点一直忙到下午两三点才下班。

说到徐经世的行医原则,徐经世的另一个弟子李永攀接过话茬:“徐老看病,口袋里常常装着几百元。对于一些贫困的患者,徐老经常免除他们的挂号费,甚至自己从腰包里掏钱垫上。但他自己呢,到现在还住着当年的房改房,每天上下三楼不方便,却买不起带电梯的房子……”徐经世的房改房买于1994年,当时已担任领导职务多年的他,借钱凑了3万元的买房款。如今,徐经世行医将近六十载,年纪大了,爬不动楼梯,想换一个有电梯的房子,但还是和当年一样捉襟见肘,一直未能如愿。

其实徐经世是有机会买得起电梯房的。有医院开出每年120万高价,请徐经世每周坐诊一天,但是徐经世理都不理:“给我这么多钱,还不是从患者身上挣的,拿着能安心?咱是老党员,当医生不能一味向‘钱’看。”

“西医、中医各有所长,宜中则中、宜西则西”

看病,徐经世是出了名的细致,还是出了名的“看不了”。

在门诊,有病人激将:“你是国医大师,这个病还能难住你?”

“你听我话,这个病你要手术,要看西医,这个不是吃中药能解决的。”徐经世慢慢地劝说。

在中医圈,徐经世是出了名的“思想解放”,不但不排斥西医,反而要求弟子们必须掌握西医知识。他说:“西医、中医各有所长,宜中则中、宜西则西。有时候中医治疗、西药支持,有时候中医辅助、西医治疗。”因这“思想解放”,徐经世在西医圈也有相当的知名度,还留下了“中医走进ICU”的故事。

2017年,一名59岁的女患者因“吉兰巴雷综合征”住进安徽某医院ICU病房时,已经出现四肢瘫痪、呼吸困难的症状,只能靠着呼吸机、鼻饲维持生命。病人家属把希望寄托在中医上,这家医院就邀请徐经世前去会诊。前后调治月余,患者终于成功脱离呼吸机,拔掉鼻饲管,离开ICU,转入普通病房进行康复治疗。

还有一位82岁的老人,因“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加重”住进安中医一附院ICU,当时神志昏迷,持续高热达39.5摄氏度左右,被诊为肺部感染、吸入性肺炎伴低氧血症。多种抗生素联合抗感染治疗退热效果不佳,徐经世详询病情后,予以每日羚羊角粉两包鼻饲。用药两天后,高热就退下来,而且未再复发。

“看病可不能大包大揽,中西医要共享现代科技,尤其是现代医学的检验检查手段。有人囿于门户、学术、派别,学术上不愿交流,固步自封,但我一直坚持中西医取长补短,行业内互通有无。中医的生命力在于疗效,只有不断提高疗效,才能站稳脚跟。”徐经世说。

“当医生不能脱离实践,学用分离肯定不是好医生”

李永攀是近几年一直跟在徐经世身边的弟子,每当别人对他说“你是徐老关门弟子”时,李永攀都会说:“不对,徐老的门永远不关。”

想和徐经世学中医,又简单又困难。说简单,是因为在安徽中医药大学,不论是大学生、研究生,还是该校附属医院的医生,都可以在徐经世看病时观摩,有不解可以随时提问,想学习的徐经世都会教。说困难,指的是徐经世的“作业”又多、又重、又严格——要背透吃透中医经典,还要守在门诊与病人打成一片。如果做不到,就无法成为徐经世的正式弟子。

“当医生不能脱离实践,你闭门造车,不看病、不开方,学用分离,肯定不是好医生。”徐经世看重传承,首重门诊,“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就是从几十年临床诊疗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经验源于临床,也必须得在临床过程中才能得到验证。”徐经世一直鼓励后辈们将经典与临床实践结合,他说:“‘熟读王叔和(古代医学家),不如临证多’,我的成绩,归功实践。”

2014年7月底,连续两天的高强度出诊致使徐经世急性胆管炎发作,住进了ICU,他在病榻上想得最多的就是把看病经验尽量尽快地留下来。他把李永攀叫过去,说:“很多病案,你们抓紧都记下来,也许有一天我真的就不行了。”

脱离了危险后,徐经世就佝偻着腰,趴在病床旁的小桌子上整理书稿。他还在病榻上谋划搭建“国医沙龙”。目前国医沙龙已成为有助于中医更好传承和发展的大平台。

“我常常想,徐老为什么要这样拼?论声望,他已经是国医大师;论财富,他不知道拒绝了多少医院的高薪聘请。”张莉说,徐经世之所以这样无私忘我地工作,既是为了要解除病患的痛苦,也是为了中医的传承与发展。

第二届国医大师徐经世:精诚大医 杂病圣手
第二届国医大师徐经世:精诚大医 杂病圣手
第二届国医大师徐经世:精诚大医 杂病圣手

特别声明:本文取材于网络公开信息,如有错失或侵权,请即告知我们。欢迎携手进步,谢绝无理求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15380042975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724648565@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