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雨淘中医-让老百姓都看上好中医首页
  2. 中医馆

浙江省top100中医馆——浙江杭州利济堂的由来

赵学敏,清代医药大家。杭州本草学派、杭州利济堂的创始人

浙江省top100中医馆——浙江杭州利济堂的由来

利济堂,始创于1719年(清康熙五十八年)前,古钱塘(今杭州)名医馆,三百年沉沉浮浮,如今低调的坐落在杭州上城区,南宋皇城遗址六部桥边,杭州市上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利济,顾名思义利民济世,它的前世,有一个玄乎、悲情又充溢着大爱的故事。

利济堂的创始人,赵学敏,字恕轩, 号依吉,钱塘(今杭州)人,为清代的医药学家。

《杭州府志》中有一段关于利济堂的记载。其父早年无子,在京口(今江苏镇江)遇“异人”相面,告知“若行利济事,可得子。”直至其父官至钱塘下砂(今浙江慈溪)盐官,时遇海溢,淹毙者不下数十万。其父伤痛万分,不辞辛劳,倾力组织设法捞埋,抚慰乡亲。但祸不单行,秋后大疫,他便捐出俸银,延请郎中,为疫民配药救治,生者数万人。随后,他又提笔上书,请修筑海塘。获批后,堤坝建起来了,取名 “利济”,祈望利济塘(现仍存于宁波慈溪)能利世济民。

玄乎的是,之后赵父果真生下了赵学敏、赵学楷兄弟二人。“异人”的话灵验,这让父亲更加认定做人一定要扶助他人,有益于社会,于是便给两个儿子起乳名“利”“济”,希望一个业儒,一个业医,将住所也命名为利济堂。

由此,赵学敏兄弟在父亲 “利”“济”的声声呼唤中长大,也在利济堂中度过他们的少年时代,之后兄弟俩又在“利济堂”毕生行医,一直践行着“明德利民、悬壶济世”的道义。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幼时,赵学敏就有“书癖”称号。赵父希望他能走“学而优则仕”之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但他却对医学、占卜、星象、园艺、工艺等领域十分痴迷,常常欣欣忘倦。父亲看他点灯熬油不为功名便责骂,他就在床里点灯,藏书夜观,久而久之,绿帐熏黑,视力大受影响,以至于 “患眼几废”,闭目休养半年才好。

对待医学,赵学敏认为,医术是人命关天之事,如不能真正读懂,正确运用,还不如不读。他和弟弟反复研究《灵枢》《素问》《难经》《本草纲目》等,读累了就和弟弟一起画针灸铜人图权作休息。

浙江省top100中医馆——浙江杭州利济堂的由来

放在今日,赵学敏就是一枚妥妥的学霸,嗜书如命,爱好广泛,治学严谨,敢于创新,终成长为清代著名的医药学家,并把毕生所学及研究编撰出12种医书,取名《利济十二种》。利济十二种全目包括∶ 《医林集腋》十六卷、《养素园传信方》六卷、《祝由录验》四卷、《囊露集》四卷、《本草话》三十二卷、《串雅》八卷、《花药小名录》四卷、《升降秘要》二卷、《摄生闲览》四卷、《药性元解》四卷、《奇药备考》六卷、《本草纲目拾遗》十卷 ,通计一百卷。涉及验方、祝由、本草、眼科、民间医学、养生等多个领域,简直就是一套医学百科典籍。可惜的是,如今只余《串雅》和《本草纲目拾遗》存世。

浙江省top100中医馆——浙江杭州利济堂的由来

然而,仅存的这两部著作在历经大浪淘沙之后,更显星光熠熠。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堪称中国医药学史上的天花板巨著。赵学敏对李时珍深为敬佩, 对巨著更是赞赏,但他认为“濒湖之书诚博矣, 然物生既久, 则种类愈繁”,《本草纲目》也并非包罗无遗, 完美无缺。于是,他几十年内遍阅文献,以能者为师,向田地劳作之人请教,或自己栽培观察,最后编撰《本草纲目拾遗》,以拾《本草纲目》之遗为目的,共十卷,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收载的有716种,包含了不少民间药材,如冬虫夏草、鸦胆子、太子参等,以及一些外来药品,如金鸡纳(喹啉)等。本书除补《纲目》之遗以外,又对《纲目》所载药物备而不详的,加以补充,错误处给予订正。

浙江省top100中医馆——浙江杭州利济堂的由来

详人所略,尊古不泥古,对名家不盲目崇拜,对医学与时俱进的追求,这是赵学敏身上流淌的“利济”精神,也让《本草纲目拾遗》成为了清代最重要的本草著作,也是中国本草学发展史上六大代表作之一,与《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集注》《唐.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齐肩。同时,《本草纲目拾遗》在中国医学史上第一次将西洋参、西药制剂载入,被称为沟通中西医学之第一人。

浙江省top100中医馆——浙江杭州利济堂的由来

赵学敏对“利济”的理解也贯穿在另一部著作《串雅》中。这是一部集合了大量走方医经验和民间方剂学的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有关民间走方医的专著。在当时,尽管走方医不被儒医认可,但在赵学敏看来,凡是对民众有益的就是有价值的。于是他走访大量民间走方医,包括钱塘著名走方医赵柏云,搜集大量验方,主张食疗方剂,突出民间单方草药的作用,整理成《串雅》,书中记录走方医常用的内治、外治、杂治、顶药、串药、禁药、奇药、针法、灸法、贴法、熏法、洗法、吸法、取虫等治病技术,也记载了有关药物伪品、制法、食品、杂品等情况,揭示了走方医行医所用的简便治法及药物炮制的内幕。这些资料不仅为研究走方医这一民间行医群体提供了第一手材料,也为中医药学提供了许多新的民间秘方,因此赵学敏认为走方医绝非“小道”.而是中医药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串雅》使简、便、廉、验的外治法从此登上大雅之堂,造福百姓,流传百世。

浙江省top100中医馆——浙江杭州利济堂的由来

此后百余年间,举国动荡,战乱纷飞,山河破碎,赵氏也逐渐家道中落。“利济堂”牌匾虽然暂时搁置,但赵氏子孙和弟子代代相传,或以走方医方式在杭州及周边地区继续救死扶伤,或在局势相对稳定的年代里开出诊所,继承着利济堂的医术和医风。

《黄帝内经》中有言:上医治未病。这也是中医治疗中的一种主要思想,即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中医食疗,主张草药与特定的食材、辅材配合,置一定的湿度、温度下,使其发泡、生霉,经发酵炮制而成的食物一般均能产生预防疾病、调理身体、增强体质的功效。和利济堂的医术医风一起传承下来的,还有一项食疗产品及技艺,并成为杭州市上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唯一的中医食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说“炒炭存性”,便是利济堂传统发酵炮制技术的精髓。如由杏仁、赤小豆、鲜青蒿、鲜苍耳、鲜辣蓼、面粉混合发酵而成的神曲,就能产生行气消食、健脾开胃的功效。现如今,利济堂及其食疗炮制之法已经传承到第七代,继续弘扬传统食疗文化。日前,这项利济堂食疗古法炮制技艺也正在申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浙江中医药资源丰富,中医学术流派众多。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中煎药陶罐和残渣的发现,证明了华夏先民在8000多年前就开始熬制中药。7000年前,河姆渡古人已开始使用药物;2000年前,“药祖”桐君在富春江畔,留下了《桐君采药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制药专书,开创浙江本草学派;1000年前,陈无铎在温州创立了永嘉医派;300年前的张志聪在杭州设立侣山堂,在吴山讲学30载,史称钱塘医派。回溯明末清初的杭州中医药领域中,以张卿子为开山祖形成的钱塘医派是社会和时代的医学主流,他们集讲学、研经与诊疗活动为一体, 以维护经典旧论为学术主张。

然而赵学敏和利济堂的出现,就像划破天际的一道亮光,让学界看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看到了民间医药的力量。由此,利济堂赵学敏的“本草学派”与“钱塘医派”并驾齐驱,互为弥补,如同两股清泉生生不息,引领并滋润着杭州中医药领域的血脉。

300年来,在星河斗转的历史长河中,有着深厚学术文化底蕴和民间实践基础的利济堂中医及其非遗食疗技术生生不息、传承不断,延续至今。2016年3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医理论传承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了“加强对传承脉络清晰、理论特色鲜明的古代医家的学术思想研究,深入研究中医对生命、健康与疾病认知理论,系统总结中医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理论精华,提升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和产品研发能力,切实传承中医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和预防治疗观”,利济堂第六代传承人顺应历史的大势与时代的需求,对国家层面“加强中医理论传承与创新”号召的积极响应,于2016年4月复立了始创于1719年古钱塘名医馆“利济堂”。

如今,利济堂的传人们,以“守正”、“创新”、“利济”的精神,在传承《本草纲目拾遗》及各医派先辈医书中食疗古方的基础上整理和深度开发,结合现代科技加强产品研发能力,再次呈现中式养生食疗典范,去实践中医“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一方面积极创新,探索现代科技与人工智能在能应用于舌诊、脉诊及中医诊疗中的数字化应用,从《串雅》中久经考验、疗效显著的方剂技法及六代传承的医理医法中,开发出一系列适合现代快节奏生活的,以中医微创、灸疗、脐疗、蜂疗、敷贴等特色疗法为主的内病外治诊疗体系;以中医食疗、中医理疗为特色的中式养生保健体系及中医结合、中医外治和中医食疗为特色的慢病康养体系。

浙江省top100中医馆——浙江杭州利济堂的由来
浙江省top100中医馆——浙江杭州利济堂的由来

特别声明:本文取材于网络公开信息,如有错失或侵权,请即告知我们。欢迎携手进步,谢绝无理求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15380042975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724648565@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