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雨淘中医-让老百姓都看上好中医首页
  2. 好中医

薛钜夫回顾自己学习行医的经历:青年兴,中医盛

从事学习要形似,就是要学谁像谁。我认为形式非常重要。形似是必须的,但神似是一定的

薛钜夫回顾自己学习行医的经历:青年兴,中医盛

以“承岐黄医道,展青春之美”为主题的青年中医论坛于2021年5月4日在上海举办,本次论坛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主办,君和堂中医连锁管理集团承办,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委员会协办,新华社、新华网、中国中医药报、医馆界、八点健闻等多家主流媒体支持。

中医药发展要依靠青年中医,中医药的未来要看青年中医,本次论坛选择在五四青年节这天举办,正是为了传承守正,革新发展,点燃希望,激励成长,可谓意义深远。

会议邀请来自海内外的“学院派”和“民间派”的中医创业者和从业者、中医大家与年轻中医学子,听他们畅谈专业发展,回味青春激情岁月,聊心路历程,话革旧立新,金方书院教务长、杏园金方国医医院院长薛钜夫应邀参加本次论坛。

在“青春激情岁月”环节中,薛钜夫先生分享了学医、成医的经历,并阐述了师承学习的重要性、师承学习方法、跟师心得,同时还分享了在跟师过程中所遇的经典医案、一方可治的疑难杂症等。

薛钜夫老师认为:“好老师要拥有更新知识的能力,没有’绝活’的才是好老师。跟师应学习医德、医能、医术。跟师首先要跟形,只有形似以后才有可能神似。”

以下为薛钜夫先生演讲稿整理:

青年兴,中医盛

各位同道,各位青年中医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今天非常高兴能够有机会到上海来参加本次的学术论坛,和青年同道们一起讨论关于青年医生的培养话题。

首先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本名薛福玉,医名薛钜夫。是一位从事中医临床第一线50多年的中医大夫,钜是大的意思,我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当一个好大夫。另外我还给自己做了一个定位,我是一名临床事业的工作者。在我看来,一名好医生是要把临床当作一生事业来坚守的。所以我给自己搭建了两个平台:杏园金方国医医院和金方书院。从医的几十年当中,我的身份曾有过四次转变,那就是:学生、医生、教师和学生,我认为中医需要终身学习,中医的知识需要不断的回炉与更新,所以我从学生身份开始又回归到了学生身份。

薛钜夫回顾自己学习行医的经历:青年兴,中医盛

首先和大家介绍我的从医经历,除了五十年坚守临床工作以外,我还在专心做一件事,潜心专注青年中医的传承方法研究,前十年研究怎么承,近二十年研究怎么传。

我在60岁之前是每周7天门诊和带教,60岁之后是每周4天门诊和带教。金方书院建立以来,先后到这儿来学习的青年学生有500多人,我们培养出了200多位优秀的青年中医学子。在这200多位学生中,我们优中选优57位青年医生留在了杏园金方,他们大部分是从大学期间课余就来到杏园金方,从听课学习、临床跟诊到毕业后的继续实习,最终选择毕业后留在这里工作。现在也已经成为医院的中坚力量。并且承担每年17万例70%的门诊量,这一点在民营医院是少见的。

下边我来介绍我人生中第二个身份,老师。我在年轻时跟老师抄方,有很多困惑。刚开始认为把老师的东西已经学下来了,可是应用的时候才发现,思维还是不能和老师对接,疗效还是不如老师的好。当我把这一困惑向老师提起时,他告诉我:“要了解老师最本真的东西,就得你们设出问题让我们来讲,而不是你们去猜。”因为老先生的经验还要由老先生讲,我们学生来提问题,老师根据我们提出的问题来给我们做讲解,这就是“非其真勿授”的原则。他们只讲自己学会了的、应用过的、并且确有实效的经验,都是干货。真正做到了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在这样的带教下,我们青年医生进步特别快,几乎是呈几何型的。在我32岁的时候,日门诊量已经达到了120人。祝老当时就指示我说:“你现在可以出帖了!”什么叫出帖啊?继承老师的经验,已经消化吸收、融会贯通、为己所用了。那么就可以把老师的经验和应用的经历讲出来,传承下去。我现在也是感觉在这一点上深受启益。

金方书院的特点是一人多师和一题多讲。一人多师是说在我们这里没有学术的门派。一题多讲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锻炼老师的授课能力。

今天我想分享的第三个主题是学,我也想讲一讲我的学医经历,如果其中有一两点可以引起大家的共鸣,那也达成了我此行的意义。我特别想跟广大青年学生们交流,学好中医的捷径就是师承。师承最重要的实现方法,就是要找到一位可以追随一生的好老师,这是我的切身体会。因为只有好的老师才能培养学生的学术眼光,增加学生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我很幸运,找到了一位可以追随一生的好老师,那就是今生遇到了祝谌予先生。从1969年到1999年,我30年未曾离开老师左右,在长期的相处中我们形成了师徒默契。祝师与我不是父子却胜似父子,在经年累月的相处中,我逐渐与祝师神似相融,浑然无分,形成了师徒之间的学术血脉基因。我为什么要强调追随一生?在这里我觉得有一个年龄觉悟的概念,我认为在不同的年龄会有不同的觉悟和发现,我30岁所看到老师的东西跟我60岁所看到老师的东西,体会是完全不一样的。可谓“浅者见浅,深者见深”(举祝师治疗肾炎案例反复的病案,通过脉和舌的鉴定,对病情判断的准确和自信)。

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我认为首先是老师拥有更新知识的能力。我的体会:在自己30岁左右的时候,我就认为把老师的东西都学会了,四五十岁才发现我老师的东西还有很多随着他的进步在变化,我一辈子也学不完。

好老师的另一个关键点,也是我老师祝谌予所说的:“我的一生没有绝活,也没有秘方。我把我知道的都传授给你们了。”祝老一生不断在创造新的传奇。他的知识是不保守的。我跟了30年他就教了我30年,直到现在,祝师故去二十年了,我还在跟随老师的知识温故知新,还在不断有新的收获。

另外我跟老师还学什么,学习医德、医能和医术。很多人就要说了,医术为什么要排在最后?因为我认为医德和医能是培养医生的关键,有了这两点,我们的年轻医生才走得更远。

先说说我对医德的认知。第一个就是存仁心,在我们医院创立之初,祝老就对我说:“小薛,杏园金方的医生永远不许拿药品提成。”就为了锻炼我们医生看病、开方不存杂念的医者仁心。

第二是懂规矩,看病得有规矩,与患者沟通有规矩,与老师交流有规矩,与同道们交流也应该有规矩。所谓的规矩就是应尊人之长,不论他人之短等等。

第三是知敬畏:这个病能治和不能治,这个药能用和不能用,都不是漫无目的毫无方法的,更不能拿病人当实验品。

再来说说医能。我认为医能是医生的职业情商,我认为医能尤其的重要。它包括与患者的交流,与老师交流,以及与同业的交流能力。如何在相同的就诊时间里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把医疗的建议准确的表达给患者,并能够让其接受,这是最重要的。与病人感同身受是必要的,而不是讲道理,一天到晚的就靠说教。

最后一点,我是想说学习老师的医术。老师的遣方用药固然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学习老师的思维方式。我在学习之初有这样的一个感受,听老师问诊之后可以大概猜出老师的处方,但到了自己出门诊就会迷茫,为什么老师问的我们却问不出来,我想每一个提问题的技巧背后都是几十年养成的门诊逻辑和思维方法(举骨结核案例,要学会抓住老师思维方式。养成“每事问”的问学习惯,要抓住重点)。如果我们不去用心体会老师的思维过程,单单关注处方的本身,是不会达到成效,反而是一种事倍功半的学习。

除此之外,我认为我们也要关注老师在遣方用药时,是如何保证处方的安全有效的。在有效前面加上安全两字。在很多医患关系导致的医疗纠纷面前,这一点更是尤其重要。

前面我简单讲了几个要点,也介绍了怎样跟好老师怎么学、学什么。我认为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学到老师的精髓。祝老曾说:“从事学习要形似,就是要学谁像谁。我认为形式非常重要。形似是必须的,但神似是一定的。”

学习思维方法的神似,最后化为己用,走自己的路。需要怎么做呢?我个人有以下的几点体会,首先要了解老师的人生经历,读老师读过的书,并且亲临老师的诊病现场。身临其境很重要,我觉得见过、听过、看过、体会过,这才能够得其(老师)神髓。在跟诊过程中,学习老师的问诊顺序,处方的方法等等这些我也认为很重要。

最后一点我认为还要和老师达到思维同框,必须要学会书写侍诊笔记。这是施门一个独特的传承方法。老师要写门诊笔记,学生要写侍诊笔记。在不断的交流中,老师的临床笔记和学生的侍诊笔记能够达到一种高度的对接,这种对接能够让学生发现的更准确,学生能够提出更准确的问题,更有意义的问题。侍诊笔记能让学生们遇到的一个困惑,每一个收获,每一个发现都记录下来,老师也知道学生学到哪个地方去了,学生自然也能跟老师的思维同步,用老师的视角去关注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是有效的学习方法。

以上是我在临床学习中的一些体会。来参加这个会时,潘学才潘总希望我能把个人成长的学习经历和青年医生做一个分享。我想说到今天,我依然认为自己是个青年中医。前三十年我向老师学习,今天我向青年同道们学习。跟你们在一起,我感觉自己还很年轻,振兴中医还

有很多时间。我希望未来能和你们交朋友,做好朋友,我们互相学习,互相进步,谢谢大家!

薛钜夫回顾自己学习行医的经历:青年兴,中医盛

特别声明:本文取材于网络公开信息,如有错失或侵权,请即告知我们。欢迎携手进步,谢绝无理求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15380042975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724648565@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