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这个千古“神方”烧裈散,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阴阳易与烧裈散
烧裈散方:妇人中裈近隐处.取烧作灰。
右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愈矣。妇人病,取男子裈烧服。
《医宗金鉴》:“房劳复与阴阳易,二病情异证则同。病后犯色复自病,病传不病易之名。男女俱主烧裈散,少腹急痛引阴中,身重少气头眩晕,拘挛热气上冲胸。
【注】男女新愈交接,因而复病,名曰房劳复。男女新愈交接,病男传不病之女,病女传不病之男,名曰阴阳易,即交易之义也。犯是病者,男以女之裈裆,女以男之裈裆烧灰,白汤或酒,日三服之则愈。”
历代对阴阳易的不同认识
此说可谓传统观点,由晋代葛洪,隋代巢元方等人倡其端,唐·孙思邈,宋·庞安时,成无己等皆附其说。
葛洪说:“阴易病,男女温病差后,虽数十日血脉来和,尚有热毒,与之交接者即得病,日阴易。杀人甚于时行,宜急治之。”“两男两女并不自相易,则易之为名,阴阳交换之谓也。”
巢元方说:“阴阳易病者,是男子妇人伤寒病新差未平复,而与之交接得病者,名为阴阳易也。其男子病新差未平复,而妇人与之交接得病者,名为阳易;其妇人病新差未平复,而男子与之交接得病者,名为阴易。若二男二女并不相易,所以呼为易者。阴阳相感动,其毒度着如人之换易也。“”巢氏不仅明确了阴阳易的概念,而且强调有阴易和阳易之分,还继承葛氏之说,肯定阴阳易是男女互染的疾病。
孙思邈除引用葛氏,巢氏的观点外,还说:“妇人温病虽差,未平复,血脉未和,尚有热毒,而与之交接得病者,名为阴易之病”;“妇人得病易丈夫,丈夫得病亦易妇人。“
庞安时日:“阴阳易病者,阴阳相感动,其毒气着人,如换易也。男子病新差,女子与之交,女子得病,名日阳易;女子病新差,男子与之交,男子得病,名日阴易。”
成无己亦云:“大病新差.血气未复,余热未尽,强合阴阳,得病者名日易。男子病新差未平复,而妇人与之交,得病名曰阳易:妇人病新差未平复,男子与之交得病,名日阴易。以阴阳相感动,其余毒相染著,如换易也。”
明清医家大多师其说,如王肯堂、童养学、喻嘉吉,尤在泾、吴谦、陈修园、程钟龄等。现代也有学者持此说,如刘渡舟《伤寒论讲解》云:“阴阳易病是伤寒病者与不病之人交接,男病传不病之女,女病传不病之男,故云阴阳易。”
按男女互易的观点,则说明阴阳易是一种患伤寒热病后,余热毒邪未尽,通过性生活而传染给对方的疾患。
该说以清初陈道尧《伤寒辨证》为代表。陈氏说:“男病新差,女与之交,曰阳易;女病新差,男与之交,曰阴易。细考之,即女劳复也。”
把阴阳易释为女劳复,因为女劳复比较多见,易于被临床所证实,故后世赞同此说者甚多。例如王继中《伤寒指归》、李彪《男科证治指南》等专著皆持该说。
近年临床所报道的阴阳易验案,也多是女劳复。
近年有人还从文字学角度考证,认为“阴阳”指男女;“易”指性往来,即性交。
阴阳易是指伤寒病后,由于恣欲而发生的一种新病”。此论与伤寒变证说似相同。
有人从药用烧裤散解,谓阴阳指男女,男女交换烧裤服之,故名阴阳易。
阴阳易是按照烧裤散的主治结合阴阳属性来命名的疾病。”
关于阴阳易的治疗

来源:张胜兵中医
特别声明:本文取材于网络公开信息,如有错失或侵权,请即告知我们。欢迎携手进步,谢绝无理求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