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河西亚中中医:小儿口腔溃疡的中医治疗
小儿口腔溃疡的中医治疗

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上形成的小溃疡,常伴有较剧烈的疼痛,其病因至今不甚清楚,此病虽可自行痊愈,但易复发,难以根治。小儿就诊时多见症状有舌面、舌尖、齿龈或上颚出现大小不等黄白色如豆粒样的溃疡点,流口水,严重的还会出血、口臭。口腔溃疡引起的疼痛导致患儿哭闹不安、进食不足甚至不能进食,使得患儿免疫力进一步下降,导致病程延长。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
追溯口腔溃疡的发病,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就有“心火内发,上为口糜”的记载。《圣济总录·小儿口疮》说:“口疮者,由血气虚实,心脾蕴热,熏发上焦,故口生疮。”《诸病源候论·口疮候》记载“小儿口疮,由血气盛,兼将养过温,心有血热熏上焦,令口生疮也。”《幼幼集成·口疮证治》说:“口疮服凉药不效,乃肝脾之气不足,虚火泛上而无制,宜理中汤收其浮游之火,外以上桂末吹之。”上述古籍说明口疮由心火上炎、或脾胃积热、或虚火上浮引起,总的治疗原则还是清热降火,但要辨清虚实,临床上都是围绕这个原则展开治疗,只是使用的方法不同。
1 中药内服
1.1 风热乘脾证
此证以口颊、上颚、齿龈、口角溃烂为主,甚则满口糜烂,周围焮红,疼痛拒食,烦躁不安,口臭涎多,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伴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紫。治以疏风散火、清热解毒,方用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板蓝根清热解毒;薄荷、牛蒡子疏风散郁火;黄芩、升麻清脾泄热;竹叶、芦根清心除烦;甘草解毒,调和诸药。发热不退,加柴胡、黄芩、生石膏清肺胃之火;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玄明粉通腑泻火;疮面色黄糜烂者,加黄连、薏苡仁清热利湿。
金京丽用凉膈散火汤治疗有效,方中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知母壮肾而内守之力,清热泻火,滋阴润燥;忍冬藤醒肾之真气,清热解毒,清风湿热;连翘清三焦湿热,解毒,消痈散结,有“疮家圣药”之称;栀子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石膏清热;薄荷发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喉解郁;防风解肾气之表邪,胜湿止痛;荆芥发散风热,补肾调气,透疹消疮。
1.2 心火上炎证
此证舌上、舌边溃疡,色赤疼痛,饮食困难,心烦不安,口干欲饮,小便短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指纹紫。治以清心凉血,泻火解毒,方用泻火导赤散加减。黄连泻心火,生地黄凉血,竹叶清心热,通草导热下行,甘草调和诸药。尿少者加车前子、滑石利尿泄热;口渴甚者加石膏、天花粉清热生津;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玄明粉通腑泻火。
1.3 虚火上浮证
此证口腔溃疡或糜烂,周围色不红或微红,疼痛不甚,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神疲颧红,口干不渴,舌红,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指纹淡紫。本证主要病因病机是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护失宜,或久病久泻之后,或药物攻伐,致脾胃亏损,阴液亏耗,水不制火,虚火上浮。慎琴芬治以滋阴降火,引火归原,方用六味地黄丸加肉桂、熟地黄、山茱萸滋阴补肾;山药、茯苓补益脾阴;牡丹皮、泽泻泻肝肾之虚火;加少量肉桂引火归原。
《圣济总录》谓:“有胃气弱,谷气少,虚阳上发而为口疮者。”欲清上浮之阳,应先温中健脾,引火归原。严玉莲等取理中丸和异功散化裁,用理中丸温中散寒,补气健脾;异功散健脾益气和胃,肉桂温阳,引火下行。诸药配合,中虚得以复元.脾胃得以健运,清阳升而浊阴降.心脾之窍得以濡养。全方共奏温中健脾补气,引火归原之功。
2 中药外敷
2.1 碧雪散
杨义芳等用碧雪散外敷,以石膏、青黛、人中白等研制成极细散粉,用药粉喷吹于溃疡处,完全覆盖溃疡面,每天喷吹4~5次,每次至少使药粉停留于溃疡面20分钟。治以清热解毒、渗湿降火。
2.2 蜂蜜
余艳妹采用蜂蜜外敷的治法,选用3%双氧水或1:20O0的高锰酸钾溶液,用棉签蘸洗溃疡面,再用生理盐水或淡盐水将创面冲洗干净,清洗后涂上少许蜂蜜于患处,闭口5min左右,尽量避免咽下,每天护理3次,疼痛严重者可适当增加次数。蜂蜜是一种滋润性补益品,与其有“补”、“清”两大功效有关。“补”是指蜂蜜可以补益脾气、扶助正气;“清”是指它能清热、润燥,起滋阴降火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蜂蜜含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物质和抑菌素,有较强的抗菌、消炎、收敛、止痛作用。含漱蜂蜜水有利于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的修复,促进溃疡面的愈合。
2.3 口疮散
袁保琴外用口疮散,将煅炉甘石2g、人中白1g、青黛2g、冰片0.3g、枯矾0.5g,研成细末,上药前先用生理盐水浸湿棉球,将口腔病变部位黏膜表面的分泌物轻轻擦洗一遍,再用干棉球吸附干净,用5ml一次性针筒,去掉针头和活塞,空筒里装上所需口疮散,让患儿张口后,用负压吸引球尖端对准空筒末端吹口疮散,使药粉均匀喷洒于口腔炎部,1次/d,连用3~5d。本法治疗以清热解毒,防腐生肌为主。煅炉甘石燥湿消肿,收敛生肌;青黛清热解毒,抑菌;人中白降火、散瘀血,治咽喉口舌生疮;枯矾清热燥湿,解毒杀虫;冰片化湿消风散郁火,清热止痛。诸药合用,有抑菌止痛、祛腐生肌之功效,可减轻口腔黏膜炎性反应,促进口腔黏膜的修复,改善症状。
2.4 口腔炎喷雾剂
赵文菊使用口腔炎喷雾剂治疗小儿口腔溃疡,其喷雾剂由蜂房、蒲公英、皂角刺、银花藤组成,1~2ml喷口腔溃疡处,每日3次(注意每日彻底清洁口腔,然后喷药)。蜂房祛风攻毒、杀虫止痛;蒲公英有抗炎、抗病毒作用;皂角刺活血祛风;银花藤清热解毒、疏风通络。诸药合用,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2.5 柿霜粉
刘立宏等使用柿霜粉进行治疗,取柿霜60g,研极细末,备用。用药前先用盐水清洁口腔病损区黏膜,将药粉喷撒于患处,厚约1mm,范围略大于溃疡面,使药粉在病损黏膜上停留30~60s,3次/d,连用7d。柿霜味甘性凉,无毒,具有凉血生津利咽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口腔溃疡,咽喉肿痛。《本草纲目》:“清上焦心肺热,生津止渴,化痰宁漱,治咽喉口舌疮痛。”《随息居饮食谱》:“柿霜,乃柿之精液,甘凉清肺,治吐血,咯血,劳嗽,上消,咽喉口舌诸病甚良。”
2.6 紫草油
侯莉外用紫草油,取紫草5g,香油适量,将紫草浸入香油中浸泡约半小时,以香油覆盖住紫草为佳,紫草泡透后置于不锈钢容器中加热,待香油成紫色后放凉,用干净纱布滤出紫草即得,采用紫草油局部涂抹患处,1次/4h。紫草功效为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燥湿凉血、滑肠通便等;香油具有收敛生肌之功效,两种药物经提取可制备为紫草油,其药物作用是化腐生肌、消炎止痛,促进上皮细胞生长。
2.7 中药敷脐
张留勋等采用远治的方法,通过中药敷脐来治疗小儿口腔溃疡,并收到良好效果。将吴茱萸3g、细辛3g,共研为粉,将1份药物与唾液(最好为其母唾液)调和为糊状,以不流动为佳,然后将糊剂直接敷于患儿脐部,外用胶布固定,避免糊剂溢出,每天调换糊剂1次,4次1疗程。方中吴茱萸燥湿止痛、引火下行;细辛行善走窜、镇静止痛、解热抗炎、有抗组织胺的作用,两者合用可浮游上炎之火下行、引火归元、健脾运化水湿,使里热下达、三焦通利、水湿下泻、邪毒自解。
2.8 白玉散
唐卫华在滴注阿莫西林、喜炎平、美洛西林等西药进行抗病毒抗感染治疗小儿疱疹性口腔溃疡的同时,在溃疡疮面喷以白玉散,72小时后效果满意,总有效率100%。
2.9 碘甘油
和映花在临床实践中,用碘甘油涂抹治疗小儿口腔溃疡。用棉签将碘甘油均匀凃于患处,平均3次/天,3天后总有效率为88.9%。
3 针灸治疗
3.1 刺足阳明胃经
孙秀萍等采用针刺配合中药的疗法,主穴地仓,配穴人中、承浆、颊车、阿是穴、内庭、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手法,以毫针快速进针,得气后加以捣动震颤,不留针,每天1次,3日为1疗程。对于可以配合的小孩金津、玉液、少泽用三棱针点刺,挤压出血,每穴约3~5滴,1周后如有不愈者,取上穴再刺1次。地仓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口颊局部,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属胃络脾。”故取地仓清泻脾胃之火,疏通面颊之经气。配人中、承浆、颊车、阿是穴加强局部气血运行,使邪去正复;合谷、内庭分别为手足阳明经的远端穴,可清泄阳明火热之邪,取手足阳明经合穴曲池、足三里以泄血热,泻之以清阳明结热;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以及足少阴肾经三经的交会穴,针之可以清热利湿。同时结合金津、玉液、少泽放血疗法,可以直接使火热之邪随血而泻,加速口腔溃疡面的愈合。
3.2 刺足太阴脾经
赵君平等采用跟腱旁放血疗法,取穴跟腱与内踝、外踝连线的中点处,两侧各一(即太溪穴与昆仑穴)。患儿取俯卧位,局部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放血,以挤出1~2滴血为宜。3天后不愈者,取上穴再刺放血。一般治疗1~3次。手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脾经的经筋附着点主要在跟腱部,三棱针点刺放血可以直接使火热之邪随血而泻,加速溃疡面的愈合,为“上病下取”之意。
4 中西医结合治疗
4.1 黄芪注射液
姚菊红采用黄芪注射液进行5%葡萄糖滴注治疗,以及用黄芪注射液进行溃疡创面涂抹,全部痊愈。
4.2 康复新液
潘万谦使用康复新液治疗小儿口腔溃疡,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治疗组溃疡愈合时间显著短于西瓜霜对照组,无不良反应。
4.3 口洁素系列
该系列是治疗口臭口腔溃疡的专业药品,在临床实践中,陈平等用口洁素与B12、维生素C、西瓜霜等进行随机试验对比,试验结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同时口洁素有效的减轻了疼痛。
4.4 思密达与锡类散
张旭升等在临床实践中,将思密达与锡类散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发现思密达的总有效率为95.71%,明显高于锡类散的84.29%。思密达治疗作用显著,副作用也相对较少,对于小儿口腔溃疡,可以考虑采用。
4.5 云南白药
云南白药经过多年发展和不断改良,其治疗的范围也相应的拓宽了。徐玉兰在治疗小儿口腔溃疡时,采用云南白药加利多卡因进行治疗,快速的减轻了小儿的疼痛,缩短了口腔溃疡恢复的疗程。
5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中医对于小儿口腔溃疡有较好的疗效,但由于药味苦涩,小儿对口服药物依从性差,难以发挥药物的正常功效,外用药物和针灸就占有一定的优势。应用糊剂敷在脐部,患儿无任何不适,易于接受治疗,以其母(身体健康)唾液调和糊剂,可以减少其他药物的刺激,且唾液对胃肠道有亲和力,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利用。针刺放血疗法简便易学,且取效较快,无任何不良反应,适宜在儿科临床上推广,但因疼痛刺激较大,临床运用时要根据患儿的情况并征得家长的同意与配合。小儿推拿在治疗小儿口腔溃疡的研究尚少,鉴于推拿在小儿腹泻中的明显作用,可以借鉴推拿以治疗小儿口腔溃疡。相比于药物、针灸、外服等治疗手法,推拿更容易得到家长的认同,对小儿的伤害也相对较小且容易实施。


特别声明:本文取材于网络公开信息,如有错失或侵权,请即告知我们。欢迎携手进步,谢绝无理求删。